紧扣结构转型 服务实体经济
近日举办的“蓝筹市场建设与引导理性投资”研讨会上传出信息,上交所将进一步优化蓝筹市场的结构布局,为蓝筹市场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提供足够的标的和舞台。而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上交所蓝筹股市场在规模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以潜力蓝筹、新兴蓝筹、经典蓝筹为成长主线的上交所多层次蓝筹股市场结构层次进一步清晰。
而结合当前中国经济“调结构、转增长”的时代背景,上交所相关人士表示,未来上交所将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转型、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市值企业的服务,从而真正体现蓝筹股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多层次蓝筹市场初步建立 新股发行重心逐年降低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主板发审委成立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紧紧抓住市场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适当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其中提到要努力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加快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等要求。
而作为资本市场的组织者,上海证券交易所一直致力于蓝筹股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经过多年发展,上交所蓝筹股市场在规模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方面,企业上市数量稳步增长,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16万亿,位于亚洲第二,全球第六。另一方面,上交所不断拓宽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包括既服务国有企业,也服务民营企业;既支持大型企业上市,也支持中小市值企业上市;既推动企业通过IPO进入发展“快车道”,也注重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经过多年努力,以潜力蓝筹、新兴蓝筹、经典蓝筹为成长主线的上交所多层次蓝筹股市场结构层次进一步清晰,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实体经济提供有效融资服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数据显示,2010、2011两年间,共有65家企业在上交所市场进行IPO,首发融资规模共计2913亿元,上述两项数据较2008、2009年相比,都有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上交所市场逐步呈现出“行业分布更广泛、地域分布更多元、民企上市比例增加、新股发行重心逐步降低”等特点。例如,越来越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华锐风电、京运通等为代表)、文化产业(以人民网等为代表)和服务行业(以九州通等为代表)等领域的企业加入了上交所上市公司行列。同时,在2010、2011年上市的65家公司中,民企占到54%;选择上交所上市的在会审核企业,多数也是民营企业。此外,上交所对中小市值企业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新股发行重心逐年降低。以2011年为例,发行股本在5000万至8000万的企业在数量上占上交所全年39家IPO总数的三分之一;从2012年截至目前的上交所上市情况、报会情况来看,发行规模在上述区间的企业也均占三分之一左右。2011年上交所39家IPO企业首发规模的中位数为1亿股,2012年截至目前首发规模中位数为0.8667亿股。这一数字较2010年的2.82亿股和2009年的5.20亿股,均有大幅度下降。
在谈及这些成绩和转变的原因时,上交所相关人士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调结构、转增长的关键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上交所必须紧扣这一时代脉搏,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转型、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市值企业的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蓝筹股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紧贴实体经济 创新服务模式
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针对“三农”、文化创意产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证券期货市场服务,上交所通过在一线开展市场服务和培育工作、积极走访民营经济、中小市值企业比较集中省市等各种方式,重点加强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服务与支持,积极推动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行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重点行业的对接。
围绕多层次蓝筹股市场发展目标,上交所充分重视市场服务对于蓝筹股市场发展的战略意义。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机制,拓宽服务对象,改进服务方式,上交所已逐步形成一整套市场服务的体系化架构。据介绍,上交所于2008年成立了市场服务的职能部门――发行上市部;今年成立了企业培训服务中心,重点加强企业改制培训等;调整了研究中心的体制,加大对拟上市企业问题的研究和咨询。
在这个过程中,上交所始终坚持“走出去”,服务关口不断前移,从全所范围内抽调专业骨干力量,奔赴全国各地,在一线开展市场服务和培育工作。比如,2010至2011年,上交所市场服务人员走访一线各类企业1900家(次),企业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80%以上的地级市;针对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共举办各类研讨会、培训班近50场。特别是在民营经济、中小市值企业比较集中的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地,乡、镇甚至村一级,都留下了上交所的服务足迹。
此外,积极建立与各地政府和市场中介机构联动合作机制,开展针对性强的专业服务也是一条重要渠道。最近两年间,上交所新增与10多个省(市、区)政府及若干个地市级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多管齐下,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的服务推广网络和拟上市资源培育体系。
此外,上交所重点加强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服务与支持,积极推动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行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重点行业的对接。如上交所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0至2011年,共有10多家文化企业做好了利用上交所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准备,其中5家已经上市或者过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上交所体系化的市场服务不仅有力地助推了上交所蓝筹股市场大发展,而且服务水平、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模式也已初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近年来,上交所的市场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上交所与政府以及市场中介机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上交所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了蓝筹股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分析人士指出。
服务中小市值企业 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去年参加第九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做主题演讲时指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结构,可以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促进其加快发展。
而在服务中小市值企业方面,上交所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实体经济的迫切需要,上交所主板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快速增长、服务国民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落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中小市值企业上力度仍然不够,上交所蓝筹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可挖掘。”
以上市公司数量看,目前上交所上市公司数量为942家,而目前规模以上股份公司数万家,上市公司仍占很小的部分。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与其他融资手段相比,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同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占比极低,中小企业没有得到资本市场有效支持,整个资本市场的服务重心仍然较高。如何充分挖掘资本市场的潜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是对上交所蓝筹股市场建设的挑战。
此外,不少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对于上交所的蓝筹股市场仍然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给上交所市场服务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困难”。
比如,“误认为”上交所只为大型企业服务,门槛太高。实际上,按目前沪深两市的上市分工,发行5000万股(含)以下的企业在深交所上市,发行8000万(含)股以上的企业在上交所上市,发行5000万股以上8000万股以下的企业可自主选择上市地点。也就是说,发行规模大于5000万股的企业,即可以选择到上交所上市。
同时,对上交所主板市场的发行市盈率更低的认识也存在。实际上,在中国境内不同证券市场进行IPO,面对的投资者、询价机构、监管政策环境等几乎一样,因此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其发行市盈率只和企业自身情况、处在行业特点等有密切的关系,和选择的上市板块并无直接联系。客观数据显示,以2011年为例,上交所发行股本在5000万股至8000万股的企业在数量上占全部39家IPO总数的三分之一,首发平均市盈率为43倍;同期,深圳中小板也有13家5000至8000万的企业挂牌上市,首发平均市盈率也为43,两者相当。
此外,还有企业认为企业在上市时将股本做小,可以获得更高的发行溢价。实际上,企业的股本设置应与自身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相适应,应当匹配自身实际情况。对2010至2011年上海主板和深圳中小板IPO企业发行情况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将每股收益设定在0.2元至0.8元之间;且每股收益在0.2至0.6元的企业,其平均发行市盈率要高于每股收益为0.6至0.8元之间的企业。此外,上市前做小股本、高价发行、上市后“高转送”的做法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企业的真实价值,容易滋生内幕交易,已经成为目前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现象。
面对这些认识误区,上交所有关人士表示,“这些都在提醒上交所,在努力做好市场服务的同时,也当逐步消除市场上的认识误区,为上交所蓝筹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创造更好的环境。”
据介绍,今后,上交所仍将继续坚持“市场服务”战略,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释放交易所活力,从实体经济的需要、蓝筹股市场建设的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时配合证监会,积极深化并购重组、分红、退市等各项改革,脚踏实地地推进上交所蓝筹股市场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联系我们]电话:010-68008968 传真:010-68008963 邮箱:lcab_628@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号北京友谊宾馆11号楼 邮编:100873
版权所有:北京上市公司协会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13
备案号:京ICP备14046734号-1